第338章:不战而屈人之兵(2 / 2)
1944年初,亚历山大指挥的第15集团军群为了打破僵局,加快战役进程,决定在加强正面进攻的同时,以一部分兵力在罗马南部小镇安齐奥实施登陆作战,从背后突破德军防线。
凯塞林在得知盟军在安齐奥登陆后,立即从法、德及南斯拉夫调派兵力支援,到了28日,已有4个师面对美第6军,并准备进行反击。到2月16日,已有10个德国师包围安其奥的盟军。
2月28日,德军发起大规模反击,试图一举将盟军赶下海去,但遭到盟军空军的大规模空袭,凯塞林不得不于3月4日下令停止了反击,维持对美军的包围。
朱可夫指挥的苏联大军,得知日军从新增援三百多万时,急忙把情报报告给斯大林。苏联紧急调过来五百万部队,用密集的队形朝日军压过去。
胡志勇正在和东南亚各国协商,双方都在友好的情况下签订了联盟合约。部队被各国雇佣,所有军需、物资、服装和弹药有他们负担,天华国保证联盟的国家不再被外敌侵犯。
完成了这一切,胡志勇终于松了口气。侯大顺警告住在各岛的华夏军人:“必须严守军纪,要做到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干涉内政、不徇私枉法、贪污受贿。做不到的可以趁早提出来,别怪我到时翻脸无情!”
“对,腐败、奸·淫是万恶之首,各位请牢牢记住!”胡志勇看着侯大顺:“组织军法监督,无论贪污受贿多少,一律判二十年劳改甚至死刑!”
“是!”所有军官都惊心的答应着。
孙蔚如吸口凉气,对李家钰说道:“这样的部队,走到哪里都不会有人反对!”
“呵呵,咱们的薪水够高了,用得着去贪污?”李家钰乐呵呵的,表示拥护这样的做法。
胡志勇把菲律宾退出来的美军、法军和英军全部送走,霍普金斯看着打扮一新、精神不错的撤退军人说道:“他们在菲律宾经历过生死战斗,这一生都不会忘记这里。”
“特使先生,该忘记的必须忘记!东南亚欢迎所有人来此做生意,但不喜欢来此奴役本地居民的国家。英国等国家肯定去会见了罗斯福先生,不知他对我的做法如何评价?”胡志勇心里想着:“欧洲列强我已经得罪个遍,不知将来会发生到哪一步!”
“和平好啊!”霍普金斯没有说出英国等和他们商谈的结果,带着无限的感慨说道:“总统非常欣赏你在东南亚的做法。”
看到霍普金斯不愿透露底细,胡志勇深感不安。他知道,列强不会就此罢休,说不定会发生新的战事。为此,他对所有军队和官员召开了紧急会议,提醒他们:“时时刻刻保持警惕,各部队必须加紧训练!各国购买的军舰、坦克和飞机,一定要尽快的让他们熟练的掌握,我们新的危机每时每刻都有爆发的可能!”
“胜利了,反而感觉负担更大!”侯大顺感悟的说道:“也许,当初我们就不敢出兵!”
“做事不要前怕虎后怕狼,要勇往直前!”胡志勇拍着侯大顺的肩膀:“咱们这一生,总算轰轰烈烈的干过。纵然死去,也会让很多人惦念!无论朋友和敌人,都是如此!”
“生又何欢、死又何惧,我满足了!”侯大顺被胡志勇的情绪感染,铿锵有力的说道。
不战而屈人之兵,东南亚就这样和平的收复。
斯大林却在此时遇到了最艰难的时刻。将近七百万日军、印军,和苏军在伊拉克摆开了战场。这里的石油储量排名世界第三,谁都不愿放弃。
伊拉克经济以石油业为主,农牧业也占重要地位。主要农产品有小麦、黑米、大麦、稻米、棉花、烟草、温带水果与椰枣等。椰枣输出量居世界首位。
日军发了狠心,加紧采油卖出去,在胡志勇这里换取武器。斯大林头疼了,他已经把部队加到一千万,但是,对于善于防守的日军,他们的进攻碰的头破血流!
朱可夫很想就此停战,但他不敢反驳斯大林的主张。战争在继续,每一天都有大量的士兵倒在沙漠和高原上。很多人都已厌战,逃跑的士兵每一天都有发生。
盟军经过数年苦战后终于开始反攻。1944年6月6日盟军发起诺曼底登陆战役,盟军与德军进行了两个多月的激烈交战。
盟军诺曼底登陆后,希特勒任命克卢格为德军西线总司令,将驻法兵力增至26个师,企图阻止盟军。但这些师兵员和装备都缺额较大(坦克只有900辆,飞机不足500架)。卢格以14个师防守塞纳河口至科蒙一线,10个师防守科蒙到德律特海峡沿岸,2个师驻守布列塔尼半岛。
为解放法国西北部,盟军集中了4个集团军〔包括24个步兵师,11个装甲师和4个空降师,4000辆坦克和6500架飞机〕。
1944年7月5日,美国第一集团军率先发起攻击,突破德军防线后,向纵深推进50公里,抵达塞纳河地区。8月1日,巴顿指挥美第三集团军在法国游击队配合下,向布列塔尼半岛推进,由于德军抵抗微弱,美军主力移师东进,转向巴黎以南塞纳河地区突击。
在东南亚,胡志勇已经帮助各国建立了海陆空部队。他们在天华部队的教导下,刻苦的训练着各种战法。华夏军人告诉他们:“自己的国家必须有热血的汉子站出来,做奴隶和做主人,都在你们的肩上!”
在这七个月里,胡志勇时刻观察着中东和欧洲战争。离德国投降已经不到一年时间,他该怎么做?斯大林能否打败日军占领伊拉克?美国人会不会插手中东的事情?
“真他妈的,事情变得如此离奇!”胡志勇一拍头顶:“打吧,总会有结束的一天!”
本文由小说“”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