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换未婚夫(1 / 2)
曹夕意味深长的笑了笑,道:“自然不是,若是一口气把事情做绝了,那些世家大族一定会拼命反抗,温水煮青蛙才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间调入陷阱。”
徐庶发现自己拜的这个主公除了是女子这一点,其余的真的没毛病,可以说雄才大略还在曹操之上,且心底仁善,十分重视民生,关注百姓过的是否好。
且相处了这么久,徐庶能看的出曹夕对权利的欲望并不重,即使进了益州后手握生杀大权,也并没有让她爱上这种权利带给她的快感。
她最关注的反而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如何?百姓能不能吃饱穿暖?百姓家的孩子是不是都送去读书识字了?有没有哪家送不起孩子读书的?州牧府可以出资扶贫的。
若是没有对比,徐庶会觉得刘备那样能对百姓十分亲和的主公已经十分难得,是真正的仁心仁德。可有了曹夕做对比,徐庶就不这么觉得了。
正如曹夕给他洗脑时所说的那样,刘备还真的就只是嘴炮,嘴上说说就罢了,从来没为百姓做过什么实事。他治下的百姓甚至还不如曹孟德治下的百姓过的好,这真的是一个仁德之人所为?
还是说真的是曹夕说的那样,刘备在意的从来都只是他的地盘和手中的权利,以及他能不能建功立业,那些为百姓做好事什么的,也不过是表面功夫罢了。
不得不说,徐庶被洗脑的很彻底,有时候也会去找诸葛亮喝两杯,把自己在曹夕这里的所见所闻告诉诸葛亮,问问诸葛亮的意见。
诸葛亮在这时候通常很沉默,他只是静静的聆听徐庶的倾诉,自己却并不发表意见。倒不是说他不想发表意见,而是不知道该怎么发表意见。
诸葛亮自己曾躬耕于陇亩,曾见过那些田间的百姓活的都有多辛苦,想养活一家人有多不容易。他曾经也想过,自己有朝一日,遇到明主,定要辅佐明主,让这些百姓都过上不愁吃穿的日子。
可当他真正跟随刘备出山之后,他才发现事情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容易,每日里刘备那里的军务和政务就几乎压的他喘不过气来,根本没有心思去管治下的百姓过的好不好,吃的饱不饱,今年又饿死了多少人。
只要那些百姓不造反,他就没有多余的心力去管那些百姓过的怎么样,更不要提去管那些百姓有没有钱读书识字,有没有精神生活。
他相信曹夕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女要管理这么大的益州,尽管身边有郭嘉等人辅佐,她手里要亲自处理的政务和军务也绝对不会比自己少。
可是曹夕却做到了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她让治下的百姓都吃上了饱饭,没有饿死的老人和孩子,甚至还让那些百姓有余钱送孩子读书识字。
这对他来说简直就是不可思议的存在,他不说话,不代表他心里不佩服,他佩服,却不能开口夸赞曹贼的女儿,因此从始至终,他都在喝闷酒,一句话不说。
徐庶来了几次,见诸葛亮都是不言不语的喝闷酒,心里也不是滋味儿。当年求学时,他的年纪比诸葛亮和庞统大了一圈,却处处被这两个少年压一头。
尤其是诸葛亮,无论是相貌气度都是不凡,那时的诸葛亮何等惊艳。就是刘备想请诸葛亮出山都要三顾茅庐才将诸葛亮请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