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独发(2 / 2)
显然,翟老爷子忘了自己已经喝过一回孙媳妇茶了。这会,京城,家里就有一位孙媳妇!
另一边,即是婆家人,又当娘家人的王奶奶带着一老三小已经到了杜家二婶家。
一事不烦二主,赵清跟着张泽远到清河湾时,被安排到杜家二叔家。丁香一家三口过来后,也被安排了过来。
毕竟,两位新郎官是一家的,都是进同一个家门,两位新娘子也别分开住了,省的过来帮忙的乡亲们还要两头跑。
今天早上,杜家二叔家也是人山人海。不过,相比杜家门口的热闹,这里明显是阴盛阳衰,炕头上坐着的,屋子里站着的都是大姑娘和小媳妇们。
芽儿挤过去的时候,几位负责帮新娘子梳妆的婶子大娘们,看着梳妆桌上那一堆芽儿挑的,杜妈提供的发卡和头花什么的,正不知道该怎么办呢。
乡下人穿着打扮向来朴素,村里的老太太们一般是盘着发髻,婶子大娘们一般是齐耳剪发,大姑娘小姑娘们,要不是麻花辫,好不就是马尾辫。眼前,这一堆亮晶晶、花里胡哨的小东西,还真不知道该怎么往头上拾掇!
就连丁母,看着那一堆,都不知道该怎么打扮闺女。
赵清和丁香这两个城里来的新媳妇,倒是知道。只不过,这俩人都是面皮薄的,哪好意思说自己打扮自己啊!
朱雅静也会一些,可是,屋子里的婶子大娘们都把她成丁香的娘家人,不好那么随意。
芽儿一挤进来,几个熟识的婶子大娘们把芽儿往前面一推,“芽儿,你二婶子说,这些东西都是你买回来的,婶子们也不会拾掇,你给你干妈和你小婶子打扮打扮!”
“我?”芽儿倒不是推辞,只不过在乡下给新娘子梳妆打扮的通常都是长辈。
“行了,就是你了!我看啊,这十里八乡的,就没有比你小丫头更俊更会打扮的小姑娘!”曹婶子把手里的梳子递给芽儿,“你干妈和你小婶子都是城里人,不讲究那么多!”
芽儿看着手里的梳子,只能硬着头皮上阵了。复杂的那些芽儿还真不会,不过,弄个头发,换个发型什么的,也难不倒芽儿。
干妈成熟一些,可以把头发盘起来!用簪子固定住,配上一支插花,简单而不失喜庆。
至于小婶子,因为脸嫩,盘起来倒显老气。亮晶晶的小发卡别住碎发,清爽明媚。
自己有多大本事,芽儿心知肚明,又没有工具,只能弄到这个程度了。
不过,就是这些,那些小媳妇大姑娘们都看的不舍得错眼。
几个婶子大娘们反应的快,“哎呦,还是你们小姑娘会收拾!这么一打扮,多好看啊!”
芽儿被夸的心虚,看着桌子上那一堆小饰物,留了几个特别的,剩下的一人一个分给了屋子里的这些爱美的大姑娘和小媳妇们。
新娘子们的头发弄好了,至于化妆就简单了,擦点脸油,用点口红,分分钟搞定!
八十年代还没那些瓶瓶罐罐、琳琅满目的化妆品,尤其是乡下,平时顶多擦个脸油什么的。至于美白的粉底、粉底液和遮瑕霜之类的,统统没有。
即使这个年代已经有的口红,勤俭的老百姓也不舍得买。估计,也只有赶时髦的小媳妇们会偷偷买上一支,而且平时还不敢用!说不定,也只敢在睡觉的时候,涂给自家男人看一眼。
新娘子们收拾好了,新郎官们还没来接人。屋子里这群婶子大娘小媳妇们,也都闲着没事,聊天呗,聊的还都是两口子之间那些事。
芽儿听的面红耳赤,赶紧拉着一头雾水的俩胖小子溜出去。说起笑话来,婶子大娘们的开放程度比那些大老爷们都厉害。
等芽儿跟被踩了尾巴的小猫似的钻出屋子,那群婶子大娘们才发现光顾着说笑了,忘了还有个小姑娘在呢。至于那群大姑娘,都是快成家的人了,婶子大娘们乐意说给她们听听。
喜庆的唢呐声,鞭炮声越来越近时,芽儿脸上的热度也消得差不多了。
至于被她拉出屋子的俩胖小子,听见唢呐声,早跑出去要鞭炮放了。
两位待嫁新娘,听见唢呐声,立马端坐。被父母宠着长大的丁香,不自觉地眼眶红了起来。就是赵清,下意识的不舍得松开王奶奶的手。
唢呐声和鞭炮声,在杜家二婶家门口响个不停。这是乡下人的习俗,叫催嫁。
门口虽然热闹,但却没有什么婚车。胸口带着大红花的俩新郎官,也都是走路过来的。
杜爷爷老早就跟亲家和张泽远商量好了,清河湾本来不大,又是在同一个村子,至于婚车和送嫁妆这几步就省了。
虽说,以前老百姓结婚也都要用毛驴,用牛车迎嫁送嫁的。这几年,老百姓的日子富裕了,就鸟枪换炮,用上了三轮车和拖拉机。
可是,用杜爷爷的话讲,这叫因地制宜。清河湾也就那么一点大地方,再用三轮车什么的,估计,连两分钟都用不了就把新媳妇接回去了。
与其那样,还不如走着,在清河湾转上那么一大圈,喜庆又热闹。
作者有话要说:食言了,还是没提成亲!遁走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