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三章 自然而然(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文艺生活 !
在京城期间,马克穆勒观看了张亿谋的新片,就是姜闻主演的那部京味喜剧。
这是张亿谋的转型之作,在摄影上放弃了以往的形式主义,采用晃镜头的手法,节奏非常快,想要表现当下城市里人们内心的不安和躁动。
拍完之后,张亿谋邀请圈子里的人观看,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
有人认为张亿谋在影片里的尝试令人耳目一新,作为一位国际大导演,还敢于创新,这本身就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
有的导演终其一生只拍一种风格的片子,摆脱不了自身的束缚。
有人觉得这是一部失败的转型之作,张亿谋抛弃了自己的长处,刻意模仿其他的导演,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影片荒诞滑稽,内涵不足。
这其实是很正常的事情,一部影片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既然拍了出来,张亿谋还是想获得认可,他准备参加今年九月份的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马克穆勒答应张亿谋会推荐他的影片入围,但意大利人并不看好张亿谋的这部影片。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一向推崇文艺片,这部喜剧片怕是不合评委们的口味,他建议张亿谋多参加其他的国际电影节。
在京城的这半个月,马克穆勒看了大概三十多部电影。
既有成名导演的电影,也有年轻导演的影片,各种题材的都有,这是作为国际电影节选片委员会成员的本职工作。
威尼斯电影节的选片委员会通常有六个人,包括影评人和大学电影专业的教授等。
几乎每年的人选都会改变,所以选片的标准并不固定。
有的人可能更看重导演的名气,或者看重影片的画面,也可能是讲故事的方式。
马克穆勒在看片子的时候喜欢坐在最后一排,这样既能看到影片,也能看到前面的观众,如果在观影期间,前面的观众不停的扭动身子,或者低声聊天。
说明这部片子并没有吸引观众,如果观众真的被影片吸引,就会聚精会神的看下去。
他会从中选出几部影片推荐给电影节的组委会,并写上自己的评语,至于能不能进入主竞赛单元就要看电影节评委的意见了。
除了看电影,他还在京城电影学院和学生们做了一次交流,介绍了欧洲电影的状况。
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欧洲的电影市场同样不容乐观,欧洲的电影人一部分转向了好莱坞,跑到好莱坞拍片,另一部分留在欧洲继续拍文艺电影。
尤其是进入九十年代中后期,欧洲有名的导演和演员纷纷前往好莱坞发展。
虽然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口号是“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但马克穆勒并不是一个忠实的文艺片爱好者,他本人对商业电影并不排斥。
如果是他担任威尼斯电影节的主席,就会把商业元素引入到电影节之中。
他觉得一个国际性的电影节不能单一的推崇某一种电影,应该做到商业和艺术的平衡。
商业片能吸引大众的目光,提升电影节的影响力,艺术片能提升电影节的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