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5章(1 / 2)
第2855章
眼见海汉军的攻势并未因为交战时间拉长而衰减反而愈发猛烈清廷上下决战沈阳歼敌于城下的信心也越来越弱。不少人都开始暗自盘算要是这一仗打输了又该如何。
满清此时在位的是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 即顺治帝。他在六岁时便继位现年才十八岁。虽然沈阳之战时他已登基十多年但皇太极死后一直是被摄政王多尔衮把控朝政小皇帝也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而已。
而海汉发动北伐正是看准了多尔衮刚过世和硕亲王阿济格谋乱未遂清廷发生内乱顺治还未完全掌握大权的这个空档期。
彼时顺治年纪尚幼, 权威未立在满清内部的影响力还远远比不了皇太极和多尔衮。而实际掌握兵权的各旗旗主对于这位小皇帝自然也不会百分百地信服。
沈阳城防愈发吃紧清军损失惨重于是便开始有人向顺治建言应当保存实力放弃沈阳不要为一城之地耗尽了满清的气运。
顺治本人倒是想血战到底毕竟这里可是满清都城在他看来放弃沈阳跟亡国也没多大差别了。但怎奈他手里直接掌控的兵马数量其实有限绝大部分作战行动仍然只能依赖于八旗各部的武装力量如果各旗都不愿再战那他总不能自己上战场去跟海汉人拼命。
于是到了这个阶段清军阵营中开始显现出各种怪现象。在作战中互相推诿责任借故避战见死不救甚至落井下石者频频出现让清军的作战效率越发低下, 战斗意志也大受影响。
一些走折中路线的汉人文官也开始向顺治建言既然战局危急应立即与海汉展开停战和谈来换取缓冲的时间。
和谈派比弃城派稍好一些的地方是他们并未提及放弃沈阳而是希望通过谈判来保住满清对沈阳的控制权。至于为此要付出怎样的代价和谈派都是模糊言辞不愿主动提及。
毕竟古今往来战败者想通过谈判获得和平无非是投降称臣、割地赔款这些被动选项真要把话说得太明白了小皇帝碍于颜面也未必肯接受以谈判的方式解决当下危机。
顺治权衡再三也觉得和谈可能是这时候最为可行的解决方案了。不过谈判这事他可信不过那些只会夸夸其谈的汉人文官最终还是授权给自己的叔父济尔哈朗让他率领熟悉海汉情况的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去与城外的海汉军展开和谈。
拥有战场优势的海汉见对方主动送上门来那自然是狮子大开口开出了一系列的条件。首要条件便是清廷必须无条件向海汉公开投降并且立即解散八旗武装力量, 停止一切针对海汉的敌对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