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一触即发(1 / 2)
他们觉得兵力不足就对了。
灭国之战不比其它消灭敌军兵力的同时还需要维稳地方。
如果出动的兵力不足够消灭敌军兵力之后怎么去维稳地方将变成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智瑶看出了众臣的疑惑说道:“此战攻克‘新郑’便可灭国。”
主战场会是在“新郑”以及周边郑国肯定要一再调动兵力参战等于地方上的兵力会被抽空。
这样一来原军将参战的郑军消灭哪怕无法对郑地各处传檄而定少许原军就能席卷郑国全境了。
原国第一批南下的部队是四个军团他们作为野战兵力也将负责跟敌军的主力对抗。
有第一批怎么可能会少了第二批?
智瑶已经安排二十万作为卫戍部队战事进展顺利的话首先位于郑地周边的原国卫戍部队就能使用会将他们调动到郑地各位置清扫郑国残余的同时控制和维稳各地方形成有效占领。
春播结束之后原国在“濮阳”先期集结完毕的两个军团率先誓师出征。
统率这两个军团的人是原国大将军狐解司徒韩庚担任副手。
他们走的是经由曹国旧地的路线途中清扫了已经属于宋国的各个村落能轻易拿下的城邑也是一一实施占领。
去年原国也有部队经由曹国旧地没有进行军事行动的原因是宋国并未参战。
现在宋国已经参战还是选择站在原国的对立面挨了原军的打就是属于活该。
“夺占曹地君上可会为曹君一系复国?”韩庚问道。
曹国灭亡多久了呢?大概有三十多年了。
宋国吞并曹国之后没有留下曹君的直系血脉同时没有安排曹君一系的祭祀也就是让曹国绝祀了。
如果原国想要复立曹国怎么都有办法比如找来一个有曹君一系血缘的人扶持他成为曹国的国君。
狐解一脸无语地说道:“大原谋求扫灭诸侯怎会使曹复国?”
关于智瑶的志向在以前是秘密当下也没有大张旗鼓到处嚷嚷只是作为原国重臣没有察觉到不是蠢就是装。
韩庚讪笑了几声。
他们在曹国旧地的军事行动也是在清扫补给线上的威胁原因当然是在“新郑”交战也能从卫地获得补给。
不过位于“新郑”战场的原军他们的最佳补给线是经由“虎牢”的这边。
“新郑”跟卫地的距离比“虎牢”远得多并且“虎牢”的背后有“温”地和“原”地这两个老牌产粮地别说韩氏、狐氏、钟氏等家族的封地大多在原国的西面这一点了。
当然了目前原国最大的产粮地在中东部只是那片区域完全属于智氏韩氏、狐氏、钟氏等家族的思维还停留在过去一点没有奢望自己的家族能够获得来自公族在物资上支持的心思。
狐解统率的两个军团耗费将近两个月的时间用在曹国旧地一度还杀到南山区域着实吓了宋国一大跳。
在曹国旧地遭受原军攻打时本来屯驻在“长葛”的宋军撤兵向东随后移动向“楚丘”驻扎。
受到惊吓的宋国一边再次进行动员另一边频频向盟国求援。他们以为原国要先进攻宋国倒是没有害怕失去国祚认为原国是想逼迫宋国求和。
原国的君臣不是没有想过先打得宋国求和一再商讨下来认为有能力取得新一次“新郑”之战的胜利比起打得宋国求和消灭诸侯更多的兵力显得更为迫切放弃了以武力促使宋国求和的这个作战方案。
因为耽搁了两个月之久搞得狐解率军抵达“新郑”周边时后面率军出发的智瑶倒是先一步到了。
在狐解和韩庚抵达之前原军已经跟楚军或郑军交手战事主要发生在“新郑”的周边。
那是原军一再袭击前来支援“新郑”的敌军每一次的交战规模都不大只是次数着实太多双方积累起来的伤亡数字并不小。
当然是联军的损失比较大并且因为支援“新郑”的部队一再遇袭好几支援军连“新郑”城墙的影子都没看到就被消灭搞得联军士气严重受挫。
“楚、郑果然大肆调来援军。各地细作上报以规模算郑国动员当在十万;今岁北上楚军或在八万?”司马穰苴被从齐地调了过来充当这一战的参谋长。
原国没有“参谋长”这个官职司马穰苴的官职是中尉履行的却是参谋长的职责。
关于郑国和楚国会有多少兵力参战的相关猜测战前原国君臣已经进行过预测。
司马穰苴又说道:“暂未窥见越军踪迹。”
原国有细作在越国只是勾践长期不在都城“会稽”的关系增加了原国获知越国详细动态的难度。
目下勾践还率军在越国的北部驻扎在一个叫“中城”的地方。
同时服役长达三年之久的八万多越军一直没有被解散一部分驻扎在“琅邪”另一部分则就是驻扎在“中城”了。
司马穰苴说的没有窥探到越军踪迹指的是没有越军在向“新郑”移动。
“‘新郑’城内敌军多寡?”狐解问道。
司马穰苴答道:“约有八万之众。”
狐解点头又说道:“城外尚有七万楚军、三万郑军?”
去年楚军一共有接近三四十万的北上规模原军消灭的数量约在十三万左右逃回或是失踪的楚军有个二十来万。
新一轮北上的楚军里面肯定有不少是去年逃回去的楚人?
而今年楚国只有八万楚军再次北上里面的原因很是值得深思。
韩庚好像是发现了什么似得神色轻松地说道:“如此说来当前敌军约在三十万大多乃是一败再败之兵?”
坐在主位的智瑶能够将众人的脸色看在眼里发现除了韩庚之外不少人好像是变得有些飘了啊?
似乎也不能怪他们?去年七万原军对战接近四十万的敌军以战事结果定论的话无疑是取得了一场大胜。
七万打四十万能获胜?今年原国可是一下子出动了四个满编军团的十五万大军很多人看来就是胜券在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