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好大一根粗大腿!(1 / 2)
今天是两章两发。
……………正…………文……………
智瑶并没有将“渭水之战”俘获的全部楚人交出去仅是愿意让楚国赎回其中的七千五百人。
双方就怎么赎回商谈了很久的时间并不是纠结其它什么问题在于一些细节方面。
首先智瑶希望楚国能够允许以晋军的体系去安排这一支楚军也就是用晋军的编制不再是楚国的体系。
仅是关于用什么方式去重组军队这一点智氏就跟楚国争论了半个月。
楚国并不愿意承认自己在军队体制上输给晋国觉得他们自己的编制就挺好不需要效彷晋国。
晋国脱离周王室的约束是在栾书担任“元戎”时期出现。
栾书喜欢搞阴谋诡计有一个“老阴逼”的诨号看待事情却是极有前瞻性。
当时的晋国在各方各面已经成长起来面对楚国的崛起外加周边列国的动荡不断认为周王室的编制已经不再适用于晋国。
在栾书的提议下晋军做出了扩编的举动也就是一个“两”还是保留一乘战车紧随战车的步兵却是从二十二名变成七十三名。
那个时候晋军一个“两”是一乘战车在内的七十五人一个“卒”四乘战车在内的三百人一个“旅”二十乘战车在内的一千五百人一个“师”一百乘战车在内的七千五百人一个“军”五百乘战车在内的三万七千五百人。
可以说正是因为栾书对晋军的改革奠定了晋国往后对上中原列国都像是殴打小孩子屡次跟楚军交锋总算也不用受困于周王室那种军队编制搞得兵力总是不足而面临窘境了。
必须了解的一点是以当时的时间节点其实也就晋国、齐国和郑国在总人口、经济、粮食产粮这三方面支撑下拥有组建大规模兵团的能力。
齐国想学但是被晋国立刻摁着打屡屡被卡住也就放弃了。
郑国则是被晋国和楚国夹在中间乃至于都变成了老牌投降国国力一再衰弱之下军队编制扩增自然也就没了影子。
时间过去那么多年晋国还是在享受着栾书对军队扩增的好处某种程度上也要感谢赵盾担任“元戎”时期让晋国走向军果主义的路线。
智瑶之所以要求楚军用晋军的编制看着好像是在帮助完成一种“进化”然而却是一种包藏祸心。
楚国的体制跟大多数国家并不一样尤其是在军队的组建方面他们当然有建制这么一种体系不过只有“王师”才存在严谨的建制比如那一支“左右广”;其余的楚军是贵族带来多久就自成一部搞得每一部的楚军数量都不固定统帅到底知不知道自己麾下有多少数量的大军也就成为一种关键偏偏想要知道又很困难。
最后还是子期进行了妥协同意智氏让那一批楚军按照晋军的编制进行重组。
目前晋国智氏重组的那一支楚军他们正在与吴军酣战。
同时智氏一样是在跟吴军爆发交战。
“谁不知道编制的完善能够有效提升战斗力要命的是那些贵族绝对不愿意让事情办成啊!”子期看到了同样是楚人由智氏重组后却是展现出了拥有纪律的一面。
如果子期没有全程参与重组或许会怀疑那些被放归的不是楚人临时被晋人掉包事后才会再次掉包成为楚人再放归。
楚国为什么衰弱下去?不就是某一任楚王失去了对贵族的控制导致新一任的楚王无法拿出更多的力量去对抗吴国搞得连都城都被吴军攻陷了嘛!
那些贵族并没有叛乱自立他们就是对楚王的命令能推就推不能推就阴奉阳违多数的贵族联合抗拒中央对地方失去控制的楚国不衰败才是有鬼了。
“吴军已被重创?”子期问道。
智瑶颔首道:“吴军原有三万与齐军一战胜之易也;我军与之交战多日使之首尾不可兼顾方有如此景象。”
对于一万民伕能够抵抗四天用四千左右死伤换取将近两千战果的事情老实说智瑶是真的被惊讶到了。
当然了主要是作为吴军主将的胥门巢轻视一万民伕的抵抗要是他们一开始就全力以赴民伕的精神层次是得到升华可是肉体的战斗力跟精神层次不匹配遭到三万吴军的全力围攻一定是会被消灭的。
子期要讲点什么看到了什么似得非常纳罕地说道:“吴军败矣!”
正确的来说胥门巢可算是将各部的通讯重新建立起来使得重新恢复成为一个整体命令展如先带上三千人向南试探约定好了时间又做了先期的多种准备没有出现意外就将在今天进行突围。
胥门巢知道不是想走就能走一定要先让晋军的骑兵陷入疲劳状态前面几天也就一直承受伤亡诱使晋军骑兵来攻再命令己方士兵拿命去给智氏骑兵造成更大的麻烦。
历经两天的决死抵抗付出了近三千人的死伤可算让智氏的骑兵在今天没有参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