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落花啼鸟纷纷乱 十一(1 / 2)
笔趣阁 最快更新日落长安远 !
只要是考试,就会公布成绩,无论你愿意,还是不愿意。当然,子亭复试也不例外:
十四名进士,三名合格,勉强合格;十一名,水货,黜落。作弊罪名成立,证据确凿。
这是一个公允公正的结果,貌似!
一直以来,我们的思维都存在一个误区:作弊的都是水货,作弊的世家子弟更是水货中的水货。由此,我们很容易推导出一个结论:作弊的都是水货,作弊的世家子弟更是水货中的水货。十四位进士都作了弊,十四位进士都是世家子弟。所以,十四位进士都是水货,水货中的水货。拿这个结论去套子亭复试的结果,我们很容易想当然的就认为结果合情合理,公允公正。
然而,作弊的就一定是草包,是水货?世家子弟就一定是草包,是水货?未必,尤其是在唐代。
唐代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不是不够完善,而是很不完善。制度的不完善,为作弊提供了无限可能。行卷、温卷、请托、通榜,这些专属于唐代科举的名词,无论它们背后流传着多少优美动人的故事与佳话,无论它们催生出多么辉煌灿烂的文化,都无法掩盖一个基本的事实:这些故事的主人公,这些文化的创造者,实际上是在作弊。
唐代科举的录取规模不大,不是不大,而是很小,小的可怜,只有区区的十几个名额。面对来自全国各地的科举精英,任谁也没有必胜的把握。即使你满腹诗书,即使你文采飞扬,即使把你的才学抠出来,称上那么一称,比曹子建还多那么一斗半斗,你,依然没有把握,必胜的把握。
要想在惨烈的厮杀中趟出一条血路,你将不得不乞灵于权贵,能够左右考官的权贵。因此,有唐一代,科举作弊是一种常态,是一种潜规则,除非遇到像韦贯之那样不接受任何请托的另类。当然,这里所说的作弊,不是指夹带之类的小儿科,而是指披着浪漫外衣的行卷、请托和通榜。当行卷成为一种风尚,当请托成为一个必须,当通榜成为一股潮流,不肯与世沉浮的举子就只剩下一种可能:落榜,百分百落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