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花落的名义及由来(2 / 2)
比较起来,增释的新义(即可以称物的“群”),最早的资料是《广韵》。但是,从文献来看,时代还要早,而且另有明显的特点,不是“也用于成群的东西”所能确切概括的。因之本文试作补正。
“队”字有群、伙一义,在后秦时佛陀耶舍与竺佛念合译的《长阿含经》中,已有“队队”的叠音词,唐慧琳《一切经音义》卷52录有玄应对此经的音义注释,卷2有:“队队:言群队相随逐也。”此即群群、伙伙。《李陵变文》:“怪兽成群,虫狼作队又如:
《王昭君变文》:“牛羊队队生埋圹,士女芬芬耸入坑。”
唐刘霞《驾幸温泉赋》:“青一队兮黄一队,熊踏胸兮豹拏背。”
陆游《石帆夏日》:“鳏鱼无队依蒲藻,病鹤长鸣铩羽翎。”
《五灯会元.归宗智常禅师》:“这一队汉,无一个有智慧的。”
《太平广记》卷79《向隐》条存《北梦琐言》佚文:“子他时婚娶无子,但生一队女也。”徐文长评注本《西厢记》注“呆打孩”:“言如呆子与孩儿打作一队也。”
《喻世明言.张古老种瓜得文女》:“满川寒雁叫,一队锦鸡鸣。”
各例言人或言动物,“一队”即一群、一伙,“队队”即群群,“无队”即失群。此义的义素,一是多数,但无限定量,别于队部义的编制定量;二是相对分散零乱,别于队部义的整齐集中。队字又多见于言风、烟、云、雪、香气、声音等,又自成一义。例如:
初唐民间诗人王梵志诗:“来如尘暂起,去如一队风。”
敦煌曲子词《浣溪纱》:“一队风起吹黑云。”
《李陵变文》:“白雪纷纷平紫塞,黑烟队队入愁冥。”
《佛说报恩经变文》:“队队香风生桂畔。”
《下女夫词》:“锦帐重重掩,罗衣队队香。”
伯2555卷《敦煌唐人诗文选集》残卷卷七,七言诗之十一:“穷奇瑞雪知人贺,雾霏队队向君家。”
斯4480卷《太子成道经变文》:“转瞬从天有九队雷鸣,一队鸣中,各有独龙吐水,浴我太子。
伯2305卷《妙法莲花经讲经文》:“仙人欲拟入皇京,队队祥云捧足行。”
许敬宗《侍宴诗》:“葆羽翻风队,腾吹掩山楹。”
隋天竺三藏阇那掘多译《佛本行集经》卷17:“譬如猛风,吹彼云队。”
例中各言一阵风、股股(团团)烟、阵阵香气、阵阵(团团)雪、一阵雷鸣、团团祥云、阵风、云团等。从数量来说,虽然组成的分子或个体远不如“个”之类的明显而确定,但它们仍然还是集合量词,这正是和本义队部义的有机联系。也仍然有着零乱不集中的义素。最大的不同就是表述的对象是风、云等不可细数而又无定形之物。
至于《汉语大字典》所引二例,与上述用法不相同,却不见其他同类例句,值得一辨。所言“也用于其他成群的东西”一例:“有牧童二人引余循崖东转,复入一石队中。”实际情况应是那个“队”字通假“隧”字,“复入一石隧中”句言:再从一石洞中进去,又发现一处四围的石崖。读者如果按《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四》,原文所记方位和路线绘成图形,就更易明白此“石队”不是石堆,而应是“石隧”。《汉语大字典》量词义下之例:“又有石柱一队,外自洞口排列’抵洞后西界,别成长榭”,分明是有先后顺序,排列比较整齐,合于“队”字本义的义素,而不合于群伙义的零乱义素。此“一队”应仍为一列、一排义。《徐霞客游记》长约60万言,经我粗略检阅。除此两例所谓群义的“一队”外,竟再未发现,可见作者笔下极少用此词,更不用队字的群义。
从上述情况看,“队”有群义而言动物约始于东晋,唐宋时习见,《集韵》也言“队,群也”,应是口语词。此义在鲁迅作品中也还承用,还是一贯性的。“队”指叙的风、雪、云、烟、香、雷等等,既无生命,又不是“群”义所能统摄,应独立成为一义。它见于唐宋文献,后不继用。《辞源》、《宋元语言词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不应失收此两义。《中文大字典》虽辑《广韵》“群队”之释,却一无词例书证,更无指叙风、云一义。《汉语大字典》未知只好风,云一义,对群义又误分属名词“集体编制单位”和量词两种。而且所谓用于“成群的东西”和“成群成列的人或物”,又包揽太宽。这样,中古语言中队字新增的此两义就眉目不清。因之我认为大型详解辞书,“队”字的释义宜改进为:1军队或类似的集体编制单位;2排列成队的;3群、伙,用于人或动物;4指言风、云、烟、雪、雷、香气等自然现象。而且在次级词目中一定要引入“队队”、“一队”两词,因为上述新义主要见于这两词,目前所有辞书均未收这两词。《骈字类编》,虽有“一队”,但无上述新义书证。
(原载《辞书研究》1992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