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赖词义辨误及梳理(2 / 2)
又《生查子.萍乡阳春亭》:“高亭景最幽,天迥风尤快。啼鸟一声闻,唤起情无奈。”此与上例同,“情无心”、“情可爱”之类都使句病。
陈亮《贺新郎.缕刻黄金屋》:“粉生红,香脐皓腕,藕双莲独。拂掠乌云新妆晚,无奈纤腰似束”。“纤”言细,“无奈”言程度甚。
《紫钗记》九出《醉罗歌》:“睡觉睡觉,娇无那,梳洗梳洗,着春多。”言娇无限,春情无暇。
又,一出《玉交枝》:“烛光无赖,背银缸暗擘瑶钗。”此言新婚之夜烛光通明。
又,五十一出《高阳台》:“罗绮笙歌,春光无奈娇纵。”无限与纵放相承。
《牡丹亭》第二十三出《么篇》:“噤烟花一种春无赖,迎柳梅一处情无外,望椿萱一带天无碍。”此叙杜丽娘在冥府望乡台上远望扬州春景,只能是羡慕人间春光无限。
又,三十六出《胜如花》:“虽则尘埋,把耳轮儿热坏。感一片志诚无奈,死临侵走上阳台。”言由于柳梦梅无限诚心,她才得死而复生。
同出《溜花泣》:“幽姿暗怀,被元阳鼓的这阴无奈。柳郎,奴家依旧还是女身。”言虽然梦中已阴阳交合许多次,仍然是处女。
马致远《赏花时.掬水月在手》:“喜无那,非是咱风魔,伸手指盆内蘸绿波。”
李致远《小桃红.新柳》:“柔条无奈风波,乱织新丝柳。”
李齐贤《人月圆.马嵬效吴彦高》:“海棠正好,东风无赖,狼藉春光。”
顾德润《骂玉郎过感皇恩茶歌》:“世尘不到小行窝,笑拥青娥娇无那。”
乔吉《凭栏人.小妓》:“一声出画楼,晓莺无奈羞。”
贯云石《殿前欢》:“畅幽哉,春风无处不楼台。一时怀抱倶无奈,总对天开。”
《聊斋志异.霍女》:“女不去,应对间,娇婉无那。”
以上从隋朝到清代,对众多事物的无限,都用“无赖”或异写词来表述,可确证此义。这些例句的“无限”,即表数量的众多或程度的甚,还是比较明白的。下举徐凝一例以及相关的例句中便很不明显,成为难句。用“无限”之义作释恰可使句意通达而容易理解。
唐徐凝《忆扬州》:“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头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诗人仿“三分天下”之语而创“三分明月”的表述,说扬州的月光单独占了二分,因而非常明亮。“二分无赖是扬州”之意:占了三分之二,因而非常明亮的,只是扬州月了。“无赖”正是“无限”义。只是因为句意容含量大,过于浓缩,而使“无赖”的词义难辨了。
李曾伯《水调歌头》:“谁道二分无赖?到处一轮都满,天未始私人。”这是特意同徐诗反说,而不承认扬州月光非常明亮即亮于别地。李曾伯另首《水调歌头.再赋》:“可爱十分月,都无一点云。清光是处皆有,浑不许人分。”徐诗不可能说是把月光的美丽或多情占去三分之二,因而李诗并不就此争辩。
对于徐诗中“无赖”词义,注释者或避言,或含混其词。上海辞书出版社《唐诗鉴赏词典》中孙艺秋的欣赏文章说:“无赖二字,本有褒贬两义,这里因明月恼人,有抱怨意。但后世因惊赏这对扬州明月的新奇形象,就离开了作者原意,把它截下来只作为描写扬州夜月的传神警句来欣赏,这时的无赖二字又成为爱极的昵称了。这也是形象有时会大于作者构思的一例。”其实,“无赖”只有贬义而无褒义。释者也许是暗指王镆所释可喜、可爱,郭在贻所释冶媚、多情义,本文前已辨明实无这些义项。其次,徐诗分明是极度称誉扬州的月明,全然没有一点怨恼之情。所以不存在作者本来用的“抱怨”义,后世变为昵称的曲折。
刘辰翁《酹江月》:“休说二十四桥,便一分无赖,有谁谁识?”是说:即令占三分之一,扬州月光也非常亮,又有谁真正赏识她的清白高洁呢?王镆书把上述三例中都释为可喜、可爱,以此例言则是人们连月光三分之一的可爱也是没有人能领略,显然不合常理。
(49)清张船山《三月七日吴谷人前辈席上作》:“莫问二分无赖月,一灯风雨夜联吟。”“无赖月”意言极亮的明月。
“无赖”的“无限”一义,以隋炀帝用例为早,继而杜甫用例转多,唐宪宗时的徐凝这句名诗,无疑对此义的广为使用起了推助作用。在他之后用例更多,直到清代都沿用不断。
现在讨论《汉语大词典》的“无赖”释义。
第七册第154页“无赖”释义一“没有才干;不中用”,用《史记尉无赖”等例,显然偏离“靠不住;无所依靠”而不恰切。释义二“指撒泼放刁等恶劣的行为。释义三“指无赖子、无赖汉”,均妥。释义四“无所倚靠;无可奈何”,此应是本义而可统率“没有才干”一释。释义五“无聊”,又分为两项。一是“谓多事而使人讨厌的”,例一“惟憎无赖汝南鸡,天河未落犹争啼”,释义不确,仍然是靠不住,指报晓不准。例三清唐孙华《和友人惜别》:“怪的春风正无赖,吹将柳絮落天涯。”“无赖”与“落天涯”承应,是言无限。例二即本文例(22)“无赖群蛙绕舍鸣”。例五即本文例(21),也都是无限义。“无聊”的另一分项是“谓情绪因无依托而烦闷”,也妥,也宜简明为“烦闷”。
《汉大》第112页“无那”释义一“无奈,无可奈何”。即是“无奈”的异形词。释义二“犹无限;非常”。例一李煜《一解珠》:“绣床斜凭娇无那。”例二《董西厢》:“对郎羞懒无那,靠人先要偎摩。”与本文所释“无赖”完全一致。可证“无赖”词下失收此义。再作深究,此义的“无那”是“无赖”的通假写法,决不会借词有此义,原词反而设有。“无限”是一个主要义项,除《汉语大词典》之外,均无解说,难能可贵。只是未及隋炀帝“个侬无赖是横波”的始源,示例不多,还不足震聋启職。
第116页“无奈”释义一为“无可奈何”的本义。释义二“无比”则误。例一苏舜卿、苏舜元《丙子仲冬紫阁寺联句》:“松竹高无奈,烟岚翠不胜。”显而易见,此是无限义,与本文例(15)同。例二苏辙《次韵毛君九日》:“手拈霜菊香无奈,面拂江风酒自开。”其实仍当是无限,因表程度甚,故或可换说为无比。释义三“犹可惜。用于句首,表示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实现预期的愿望或意图。”例句如张元幹《念奴娇》“无奈归期促”等。从通句意说,“可惜”也许更使句意显豁些,但措句本有相对直接或间接之别。尤其从理论说,词义是固定的,不因在句中的位置不同而改变。这种用法无非是带上宾语罢了,仍是“无可奈何”之义,“可惜”也只是相关的事理。
第130页“无聊”义一“无可奈何”,义二“贫穷无依”,其实同是一义,“贫穷”一层是添足。《萍州可谈》例“贫索无聊”中“贫索”自是贫穷义。鲁迅《在酒楼上》夫面前无饭锅而觉得无聊,觉得苦痛,人之常情也。”其中却应是义三的“郁闷,精神空虚”,如把句子换成“无饭锅而觉得贫穷无依”,岂非不成话。义四“没有作用,没有意义而令人生厌”。例为杜牧《寄浙东韩义评事》:“无穷尘土无聊事,不碍清言解不休。”《新唐书.韦伦传》:“伦请准直募匠,代无聊之人,由是役用减鼓铸多矣。”又如“这些话真无聊”。可见词义宜简明为:无意义、无作用。其实“无赖”也有此义,而为《汉大》失收。试看下例:
辛弃疾《清平乐》:“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实是说只剩下小儿因无聊,而剥莲蓬以消闷。剥莲蓬也是农活,无意而为之却煞有介事,所以说“最喜”。俞平伯《唐宋词选释》注言:“‘无赖’……本不是什么好话,这里却只作小孩顽皮讲,所以说‘最喜’,反语传神,更觉有力。这类词汇语意的转化,后来小说戏曲中常有,如‘冤家可憎’等等。”但是“无赖”的撒泼放刁指恶行为的一义,古今从不用于称说小孩的顽皮,这并不是语言习惯,实是词义的基础不事生产与小孩不相关。而且此句根本用不着迁曲解为反语,它应一读到底如:“最喜小儿无赖-一溪头卧剥莲蓬。”最喜的是剥莲蓬。“无赖”即无聊,是剥莲蓬的原因,而非喜的原因。俞先生也不免疏忽了。江苏古籍出版社《唐宋词鉴赏词典》中顾复生撰文释句说:“调皮的、不老实的小儿,什么活也不干,偷偷转到溪头,躺在那里尝新莲子去了。”对“剥莲蓬”作了误解,原因正在于对“无赖”只知指恶行而要曲说以坐实,却越说越离谱。王镆以此为例子,作可爱义,一则泯失了“无聊”的转机一层,成为小儿也是真正在作农活,诗意大为平淡了;二则“最喜小儿可爱”的措句也笨拙了。
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二:“(万俟)雅言初自集分两体,曰‘雅词’,曰‘侧艳’,目之曰‘胜萱丽藻’。后召试人宫,以侧艳体无赖太甚,削去之。……长短句中作滑稽无赖语,起于至和。……(曹)组潦倒无成,作《红窗迥》及杂曲数百解,闻者绝倒,滑稽无赖之魁也。”既称为“個,又称为“滑稽”,在另外地方王氏又把“滑稽无赖”评为“野狐涎”、“疏荡”、“轻浮”、“嬡戏污贱”。可证此处“无赖”也就是无聊义,指无意义、不庄重。
四
综上所述,“无赖”是动宾式,本义是无靠。引申为指放刁撒泼等等不端行为以及这种行为的人。又由本义引申为无可奈何;又引申为无聊;又引申为无限、众多。其中“无聊”义,即:烦闷,空虚;无意义,不庄重。但是,“无聊”的无奈和无靠义,也与“无赖”同义,也就是“无聊”全部义项与“无赖”是同义词。所不同的是“无赖”多有撒泼等行为以及这种人、无限三项词义。考虑到这种异同,“无赖”的无聊义所包含的上述两种意义,各宜成为独立义项。《汉大》那样的义项区分,难以显示两词的异同,也欠简明。
至于“无奈”的本义“无可奈何”,与“无赖”是同义词,而历史要早得多。它又作为“无赖”的无限义的代音写法。而“无那”既是“无奈”词的代音异写词,又是“无赖”的无限义的代音异写词。换句话说,“无那”是“无奈”(本义和假借义)的代音异写词。又,《汉书.季布传赞》:“贤者诚重其死。夫脾妾贱人,感概而自杀,非能勇也,其画无俚之至耳。”晋灼注:“扬雄《方言》曰:‘俚,聊也。’许慎曰‘赖也’。此为其计划无所聊赖,至于自杀耳。”颜师古肯定此注确当。《汉语大词典》“无俚”直释为“犹无聊”。又引有《潜夫论》、宋代孙奕《履斋示儿编》、清代袁枚、近代苏曼殊等四例。但未言词义之来的原因。段玉裁注《说文》“俚”字,明言这是“语之转,字之假借耳”。《汉书》的“无俚”是“无聊”的无靠义。袁枚的“闲居无俚”和苏曼殊的“心绪无俚”例,却都是闷义。《汉语大词典》仅以多义词的“无聊”作释,尚感笼统。
以上,本文梳理了“无赖”的词义和相关的同义词、代音异写词的词义和词形关系,似觉简明清朗,而又完全。以“无赖”为中心的这几个词所形成的小小系统也就联系而区分出来。而《汉语大词典》的释义,或者对某个词自身的词义收载不完备,或者未曾考虑,也就不能显示相互之间的区分和联系。这又是因为在释词义时,主要从通句来着眼,没有放在词义系统中来权衡。
郭在贻先生有《释“勿勿”、“无赖”》文,文中说:“‘无赖,一词,今之义为放刁、撒泼,然六朝人法帖中,则有不堪、不可忍耐之义。此一意义为各大型辞书所不载,故特表出之。”
这个释义其实并不妥当。郭先生的例证,清一色都是指疾病或伤损无法治愈的情况,此仅引数例。王羲之帖:“幼小故疾患无赖”、“诸患无赖”、“腹中便复恶,无赖”。又如《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彭城夫人夜之厕,虿鳌其手,呻呼无赖。”后一例,原《辞海》词语分册释为“无奈,无可如何”,郭文评为“近是”,即以为欠确当。其实是完全确当的,正是词的常义,犹言无有办法。郭文又说,所释的各例句,“意谓不堪其病苦,非今之‘无聊’或‘百无聊赖’之意也。”其实,“百无聊赖”正就是百无奈何、百无依靠、百无办法。“百无聊赖”是对“无赖”的加强夸大说法。
从词义理论上更可知道所释“不堪”义的不妥。词义是带普遍性的,难以设想,六朝法帖会专门在叙疾病之苦时,把“无赖”专用为不堪义,而“君将不堪”、“国不堪贰”、“不堪入耳”之类说法中竟然没有一例使用“无赖”的。“无可奈何”与“不堪”所指相同而互通。按王力先生的话来理解,在郭文例句中,换用的“不堪”可以把句子讲通,但“通”不等于“确。
《河北师院学报》1983年第3期于长江《试谈“无赖”的词义及感**彩的演变》一文说,“无赖”在汉代,“本义是‘无所依靠’、‘无以为生’或‘无才无用’。”这话已经含混不确。本义仅无靠一项,而不会是所谓的平行的三义。那“无以为生”即是词义的一种具体所指。而“无才无用”却是本文例(2)所引张晏对“尉无”赖”句的释意“才无所恃”的不准确的释述。“无才”和“无用”是相差甚大的两种情况,怎会合成“无赖”的一个义项?
该文又说:“在魏晋南北朝、唐宋时,又从本义引申出‘无奈,无可如何’、‘不堪,不能忍受’、‘烦扰、多事’、‘无聊,没有意义’,‘无所事事’、‘胡闹、胡作非为’、‘胡作非为的人’、或奸诈,狡猾等许多新义。”“在唐宋诗词中,‘无赖’,又灵活引申为‘可喜,可爱’和‘无心、无意’等意义。”“到了明、清和近代,‘无赖’的词义,基本上是继承了唐、宋散文中的某些用法,和现代的‘放刁、撒泼’、‘流氓、无赖’已非常接近,而且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贬义性的词语。”显然,该文对词义并未作实地文献调查,仅是抄录一般辞书和郭在贻、王镆等先生的论著,粗疏地总揽在一起,来论述历时的词义情况。所言含混甚多,总的来说是两个方面。一是随文释义,一是所释词义没有系统性,概括性,是杂乱的堆积。王镆、郭在贻先生仅是以随文释义的方法设立个别义项,该文却把诸如此类的未经严格论证的认定词义汇为集大成,谬误就更为显著。